- 健康宣传 -
到夏天,不少人手上、脚上会冒出密密麻麻的"小水泡",又痒又难受,挠破后还可能脱皮、感染……这可能是“汗疱疹”在作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困扰许多人的皮肤问题。
汗疱疹是什么?
汗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医学上称为"汗疱性湿疹"或"手足多汗性湿疹"。它主要表现为手掌、手指侧面或足底出现密集的小水泡,通常直径为1-2毫米,内含清亮液体,成群出现,并伴随明显的瘙痒感和灼热感。这种病症容易反复发作,尤其是在春夏季节更为常见。
主要特征:
小水泡:直径1-2mm,成群出现,内含清亮液体
常见部位:手指侧缘、手掌、足底
伴随症状:剧烈瘙痒、灼热感
病程特点:容易反复发作
为什么会得汗疱疹?
汗疱疹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研究发现与多种因素有关。
1
过敏因素
对镍、铬等金属过敏
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洗涤剂、染发剂)
食物过敏(如海鲜、辛辣食物)
2
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
工作压力大
焦虑、抑郁状态
3
环境因素
夏季湿热天气
多汗体质
紫外线照射
4
遗传因素
有湿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者更易发病
如何诊断与鉴别?
医生主要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包括观察小水泡的特征、瘙痒程度以及发病季节和复发史。同时需要与手足癣、接触性皮炎和掌跖脓疱病等相似病症进行鉴别。手足癣由真菌感染引起,边缘清晰,可通过检测发现真菌;接触性皮炎则有明显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掌跖脓疱病表现为脓疱而非水泡,持续时间更长。
治疗方案有哪些?
外用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卤米松乳膏(短期使用)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长期使用更安全)
止痒洗剂: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
口服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止痒)
短期系统激素:严重发作时可考虑(需医生指导)
免疫调节剂:顽固病例可选用
物理治疗
紫外线疗法(对部分患者有效)
日常护理与预防建议
皮肤护理
避免过度清洁和使用刺激性的洗护产品
洗手后及时涂抹保湿霜
穿棉质、透气的手套进行家务劳动
饮食调整
避免已知的过敏食物
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
补充维生素B族
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
学会减压,适当运动
夏季注意手部通风干燥
环境控制
避免接触镍、铬等金属物品
减少接触洗涤剂等化学物质
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
常见问题解答
很多患者关心汗疱疹是否会传染,实际上这是非感染性炎症,不具有传染性。虽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规范治疗和良好护理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建议自行挤破水泡,这样可能导致感染和加重炎症。一般情况下汗疱疹不会留疤,但反复搔抓可能导致色素沉着或继发感染。孕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强效激素。
Copyright © 2014-2015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校医院 版权所有学校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