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校医院
   
 
  热点新闻
 
  预防保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预防保健>>正文
重要提醒:基孔肯雅热疾病高发,请一定收好这份防控指南!
2025-08-01 15:45   审核人:   (浏览次数)

最近,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疾病突然闯入大众视野,特别是在广东佛山等地,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突然增多,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担忧。今天,让我们来了解~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它其实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伊蚊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那种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

undefined

该病毒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分离确认,2013年发生基因突变(E1-A226V)后获得更强的伊蚊传播能力。2025年夏季监测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伊蚊栖息地北扩,我国广东、云南、福建等省份基孔肯雅热病例突然增多,主要感染源为东南亚旅行史人员。

二、三大核心症状需警惕

一旦被基孔肯雅热病毒“盯上”,身体很快就会发出警报。它的潜伏期一般在1 - 12天,多数人在感染后的3 - 7天就会出现症状。


- 1.突发高热:最明显的就是发热,39℃以上持续2~5天,多数患者伴有寒战、头痛等前驱症状;

  

- 2.剧烈关节痛:也是基孔肯雅热的一大典型症状,手脚小关节(腕、踝、指间关节)对称性肿痛,晨僵现象明显;

  

- 3.特征性皮疹: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发热第2~5天出现红色斑丘疹,先发生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与登革热不同的是该皮疹常伴有明显瘙痒。


除了上述典型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肌肉疼痛、浑身乏力、结膜炎等少见症状。

  


三、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

【主要传播者】白纹伊蚊(亚洲主要媒介)和埃及伊蚊(美洲主要媒介),病毒可在蚊体内增殖8~12天后具备终身传播能力

 

【易感人群】老年人(65岁以上患者重症率增加3倍)、类风湿患者(关节症状更严重)、孕妇(可能导致垂直传播)及婴幼儿


【潜伏期】3~7天(最长12天),病毒血症期持续5-6天,此期间被蚊虫叮咬可引发二次传播

四、科学应对,积极治疗

1.卧床休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恢复;


2.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3.饮食方面,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比如米粥、面条、蛋花汤等;


4.高热或关节剧痛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


五、全民行动,预防先行

1.尽量避免在伊蚊活动的高峰期,也就是日出后和日落前这两个时间段外出。


2.出门时,尽量穿上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同时,在裸露的皮肤上足量涂抹含有避蚊胺、避蚊酯、埃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


3.家中安装纱门、纱窗等,每周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容器等,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雨水槽等积水容器。


4.出现症状需立即就医并详细说明旅行史(精确到具体城镇),便于疾控溯源。


5.公共场所,学校、医院、商场、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整洁。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范围在不断扩大,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让我们携手共进,用实际行动,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和公共场所的防控行动,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这个夏天不再被基孔肯雅热的阴影笼罩!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4-2015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校医院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