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校医院
   
 
  热点新闻
 
  常见传染病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传染病防治>>常见传染病>>正文
常见传染病
2016-11-03 15:32   审核人:   (浏览次数)

1、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1)何为传染病

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都有一定的传染性、都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从流行性的强度和广度来看,可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

(3)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

①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②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人体或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空气---包括飞沫、尘埃的传播。所有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水痘

水---肠道传染病:霍乱、痢疾、甲肝、伤寒

与疫水接触: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

食物 ---所有肠道传染病

接触传播 ---狂犬病、乙肝、艾滋病(直接)、红眼病、大部分肠道传染病、性病(间接)

虫媒传播---乙脑、鼠疫 、疟疾

土壤传播---破伤风、炭疽、寄生虫病

③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季节、生活条件、文化修养等。

⑷ 传染病的分类和管理

我国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共39种

甲类传染病:共2种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共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共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1)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①控制传染源

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早治疗

②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虫媒传播途径:搞好爱国卫生运动, 消灭蚊虫、老鼠、蟑螂、苍蝇。

·预防肠道传染病:防止病从口入,搞好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吃可疑的水产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使用公筷,提倡分餐。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要做到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洗手,在人群聚集场所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随地吐痰,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秋、冬季气温变化较大,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尽量避免前往空气不流畅、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或做长时间的逗留。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探视病人要佩戴口罩。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与病人接触时注意个人防护,一旦出现发烧、头痛、咳嗽等呼吸道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性传播和血液传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或注射,不要随意使用未经严格检验的血制品,有病时能吃药就不要注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去消毒措施不严格的诊所打针、拔牙、针灸、手术;不去卫生措施不严格的美容院、理发店理发、纹眉、纹身、穿耳眼;不与别人共用或借用刮脸刀、电动剃须刀和牙刷等生活用品;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特别要避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洁身自爱,不要有婚前性关系或婚外性关系,不要有同性恋、卖淫、嫖娼等高危行为。

③保护易感人群

对易感人群应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这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而可靠的方法,也是大学生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3、传染病分类代表

(1)甲类传染病——霍乱

 霍乱

何为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产生的肠毒素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霍乱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而传播,生活接触、苍蝇等对疾病的传播也有一定的作用。霍乱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病,发病高峰期为7~8月。

临床表现:典型的病例分为三个阶段。

· 吐泻期:以急剧腹泻、呕吐开始,腹泻为无痛性,不伴有里急后重。“米泔水”样大便。重症病人可出现“洗肉水”样的血性便。呕吐不伴恶心,呈喷射状,初为胃内容物,继之为“米泔水”样。

· 失水虚脱期:出现典型的失水症状如烦躁不安、口渴、呼吸加快、口唇干燥、声音嘶哑、双眼下陷、皮肤寒冷、弹性消失、肌肉痉挛、脉博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体温下降,可因极度脱水和虚脱而死亡。

·反应恢复期

预防:隔离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水消毒和食物管理,消灭苍蝇;对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其他排泄物和用具要进行妥善消毒处理、接种霍乱菌苗。

(2)乙类传染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

肺结核

何为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肺部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病人。此外,肺结核患者随地吐痰,痰液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飞扬,也可造成吸入性感染。

临床表现:典型的肺结核症状为长期低热,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晨降至正常,同时伴有消瘦、乏力、夜间盗汗、咳嗽、咯血、胸痛、气急、面颊潮红、月经不调、关节痛及结节性红斑等。

肺结核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结合X线检查和痰培养可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肺结核病的治疗必须遵守“早期、联用、适量、规则、全程”的原则,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

预防:广泛开展防治结核病的健康教育,使广大师生了解结核病的危害及防治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对着人咳嗽、打喷嚏,探望结核病人时应戴口罩;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早发现和彻底治疗结核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一旦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应立即将其送往医院隔离治疗。即使出院后,还应督促其按照“联用、适量、规则、全程”的原则完成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

病毒性肝炎

何为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性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血液、体液传播。分类:甲、乙、丙、丁、戊五型,其中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最高。甲型和戊型主要为急性肝炎,乙、丙、丁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常见。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疾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造成暴发或散发流行。

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人群对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发病较急,病程较短,预后较好。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6周,平均为30天,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起病急骤,起病前1~5天,常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咽痛、关节痛等症状,随后常出现明显的厌油、恶心、呕吐、肝脏肿大、肝区疼痛、尿液颜色逐渐加深呈浓茶状,部分患者巩膜、皮肤可出现黄染,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可升高,少数患者可出现关节酸痛、皮疹、皮肤粘膜出血等症状。

预防:隔离患者甲型肝炎的隔离期自发病日起应不少于30天。切断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防止病从口入。注射减毒甲肝活疫苗注射进行主动免疫。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

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血液途径、母婴途径、性接触途径。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6个月,平均为60天左右。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有乏力、厌食、尿液颜色逐渐加深、腹胀、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乙型肝炎以无黄疸型较为多见,黄疸型少见。

预后:较差,在新生儿和婴儿期感染者,绝大多数都会转为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患者。在成年期感染者中约5%可转为慢性。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至少有10~20%,最终可转化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诊断:乙肝五项---两对半检查

HBsAg(表面抗原)---乙肝病毒感染

HBsAb(表面抗体)---患过乙肝现已恢复或注射过乙肝疫苗

HBeAg(e抗原)---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肝细胞损伤严重

HBeAb(e抗体)---乙肝病毒复制的减少,肝细胞损伤减轻

HBcAb(核心抗体)---感染过乙肝病毒

1、3、5阳性----大三阳;1、4、5阳性----小三阳

预防:隔离患者视病情而定;切断传播途径---血液、体液、母婴途径,措施见前传染病一般知识预防血液、体液传播传染病措施;接种乙肝疫苗。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粘膜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

传染源:菌痢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中又以急性期菌痢病人的传染性最强。人群对菌痢普遍易感,全年都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一般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痢疾病程超过两个月就称为慢性痢疾)。

临床表现 :普通型,起病较急,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伴头痛、食欲不振,随后出现腹痛、腹泻、大便起初为稀便、后转为粘液脓血便,每天排便10~20次或更多,量少,有里急后重感。

治疗措施:隔离、休息、流食或半流食,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对症治疗:纠正脱水、解痉止痛等。病原治疗:泻痢停、氨基甙类、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

预防:早期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饮食、饮水、个人及环境卫生,不吃生冷、变质、不洁食物,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好饮食及消灭苍蝇)增强体质,可口服依链菌株活疫苗。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

流行性感冒

何为流感: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高热、全身酸痛乏力、呼吸道症状较轻、病程短、病后有一定的特异性免疫力。病毒易变异,传染性强,容易引起爆发或大流行。我国每次流行均为甲型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人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可随喷嚏、咳嗽或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播,易感者吸入后即可受到感染。流感四季都可流行,但以冬、春季较多。

临床表现:感染流感病毒后,潜伏期1~3天,短者仅数小时,最长4天。典型流感症状为起病急骤,先有畏寒、继以高热、体温可达39~40℃甚至更高,同时头痛、全身酸痛,背部与四肢较为显著。全身软弱无力。常有咽干、喉痛等症状,但喷嚏、流鼻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则较轻或不明显。部分病人有腹泻呈“水样便”,轻度恶心与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治疗措施:对流感目前尚无有效的病原治疗。发现流感病人后,应立即隔离,卧床休息,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酌情选用扑热息痛、银翘解毒片等药物;继发细菌性肺炎时可加用青霉素。

预防: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在冬、春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发生流感的诱因;学校的公共场所及宿舍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搞好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在流感流行期间,病人所在宿舍应及时消毒,如用食醋熏蒸;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减少大型集会,外出时应带口罩;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头痛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预防接种:有流感病毒活疫苗和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

何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颌下腺及其他腺体也可受累。好发于儿童期,亦可见于成人。

传染源:腮腺炎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二季发病率最高。病后可产生持久性免疫力。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1~2天后可见腮腺肿胀疼痛,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触痛,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一般一侧先肿大,l~2日后对侧也肿大,也有两侧同时肿大者。肿胀于4~5日后逐渐消退,全部病程约10~14日。成人患者有时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等。

治疗措施:隔离患者,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不食酸性食物,多饮开水。肿胀处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以食醋调匀后外涂于患处;高热时可给予退热药对症治疗;病情较重者应住院治疗。

预防:发现病人应立即隔离,直到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使用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喷鼻进行自动免疫,可以预防。

水痘

何为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病人的衣物、玩具、用具等而得病。一般自出疹前一日至皮疹全部结痂、干燥前均具有传染性。本病潜伏期大约2-3周。

临床表现:患者可有微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或轻度腹泻等症,发热的同时或于发热1-2天后开始出疹,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面部,最后到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呈向心性分布,从斑疹->丘疹->水疱->结痂逐一过渡,短者约6-8小时。皮疹发展快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因皮疹分批出现,故在病程中可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成人患水痘,其症状较儿童严重,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全身症状严重,皮疹融合成片,易并发肝炎、肺炎、脑炎等。

治疗措施:隔离患者,卧床休息,对症治疗。注意:禁用激素。

预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患病学生必须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对易感者接种水痘疫苗,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4-2015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校医院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